产品别名 |
佛顶尊胜经幢,经幢,佛柱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产地 |
福建 |
材质 |
花岗岩 |
包装 |
木架 |
制作工艺 |
雕刻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适用场景 |
宗教庙宇 |
经幢塔石雕,原是中国古代仪仗中的旌幡,是在竿上加丝织物做成,又称幢幡。由于印度佛的传入,特别是唐代中期佛教密宗的传入,将佛经或佛像起先书写在丝织的幢幡上,为保持经久不毁,后来改书写为石刻在石柱上,因刻的主要是《陀罗尼经》,因此称为经幢,是源于古代的旌幡。
石雕经幢一般由幢顶、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组成,主体是幢身,刻有佛教密宗的咒文或经文、佛像等,多呈六角或八角形。在我国五代二宋时 多,一般安置在通衢大道、寺院的大雄宝殿左右两侧等地,也有安放在墓道、墓中、墓旁的。
寺院摆放石雕经幢作为佛教传播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成为记载寺庙历史的重要载体,对研究寺庙起着重要作用。更加需要 对经幢保护与管理。经幢既是石雕刻艺术品又是组合竖直向上体量奇特的建筑物,表示礼佛的“佛的空灵世界”,构筑建筑空间与建筑“意境”相结合的空间环境,更是艺术的表现。
经幢又名石幢,盛行于唐宋时期,多为石质,石质厚重,能长久留存不变形。石头经幢一般由基座、幢身和幢顶三部分组成,是古代佛教用来宣传佛法、记录佛经的一种表现形式,经幢有二层、三层、四层、六层之分,平面形式有圆形和四角、六角或八角形,其中,以八角形为多。
经幢特点
中国经幢多为石质,一般呈圆柱形、六角形和八角形,由下而上为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合而成。幢身刻陀罗尼经文,基座和幢顶则雕饰花卉、云纹以及佛、菩萨像。
经幢是文化遗产—佛教的石雕艺术。每一层都有其对应的佛教形象与故事,既是中国现存的古代艺术形式表现,也是佛教文化的具象化表达。幢身上所刻书写经文,随着风的摆动,佛经迎风而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