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沉降板,沉降观测板,路基沉降板,销售沉降板 |
面向地区 |
全国 |
厂家生产加工路基沉降板 500沉降板 400沉降板 300沉降板 Q235沉降板发货
(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2)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沉降板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 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差个3~5毫米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一句话是工地传的,虽然不对,但可以算是搞测量人自我保护的法宝:“三角要小、线要粗”,意思是给完标高描红三角时不要描的太大,弹墨线时墨线要粗一点。呵呵,什么意思自己琢磨去吧。作为工地技术员,水准仪、经纬仪、墨斗、线坠的使用操作是一定要熟练的。(2)、材料计划:不管预算员是否提了,作为技术员你自己动手再算一遍,你算实际用量,不要看预算定额的含量,定额是综合各种工程类别编制的,有些定额子目中的含量实际施工用不了,有些反而不够,比如瓷砖和地砖,设计已经给定尺寸规格,你可以实际排一下包括需要切砖的半块砖的数量,只要你用心了,你就可以把数量提的很准确。这样施工时你到现场检查时就会胸有。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建筑物)等型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沉降板
(5)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厕所、阳台楼地面标高一般会低几厘米;车间的尺寸一定满足生产的需要,是满足设备安装的需要等等。后识读建筑说明,熟悉工程装修情况。2)、熟悉、审查工程平面尺寸建筑工程施工平面图一般有三道尺寸,道尺寸是细部尺寸,第二道尺寸是轴线间尺寸,第三道尺寸是总尺寸。检查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二道尺寸、第二道尺寸相加之和是否等于第三道尺寸,并留意边轴线是否是墙中心线,搞清楚轴线与中心线的关系。识读工程平面图尺寸,先识建施平面图,再识本层结施平面图,后识水电空调安装、设备工艺、第二次装修施工图,检查它们是否一致。熟悉本层平面尺寸后,审查是否满足使用要求,例如检查房间平面布置是否方便使用、采光通风是否良好等。识读下一层平面图尺。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沉降板。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外,一般情况下,可在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4、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倍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工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
在建桥材料方面,以,轻质,低成本为选择的主要依据,近期仍以发展传统的钢材和混凝土为主,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对于建筑钢材的脆断机理,初始几何缺陷等,以及混凝土材料的非弹性问题(收缩徐变以及疲劳等),将继续作充分的研究。